Blackaay-blog
主页
(current)
肖全—《我们这一代》
创建于: 浏览量:843
#肖全《我们这一代》 失业在家,充电、读书、发白日梦,银行卡里的余额还够混吃等死一小阵。每天会打开taoBao解解馋,喜欢的数码产品,翻阅几遍商品详情,接着把想买的丢到购物车里,过两天再删除或存进收藏夹。对于书可就不同了,在B站看到有up主带货这本《我们这一代》,随即转到taoBao搜索、比价、下单,一气呵成,有种莫名的满足。 ##关于肖全 印象中第一次知道肖全是在《一席》,两年前。他说的就是《我们这一代》,肖像摄影师在这种舞台上有点吃亏的,因为没有精彩情节可以一盘托出,加上肖全,全无激情甚至感觉到有点紧张的讲演,初见有点闷,但随着一幅幅肖像展现出来:顾城、食指、崔健、窦唯、杨丽萍、张艺谋、三毛......弹幕中先是“我草”、“这张照片原来是他拍的”...接着是“不就是拍了点名人吗”、“中国最厉害的肖像摄影师”、“他拍谁,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”...我看完,当时认为拍名人出名了,还是利用了名人的效应,似乎好的肖像应当是将镜头对准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那一群。 ##关于画册 拿到书,在快递点拆开快递,旁旁边的姑娘感到惊讶,这么大的书要看多少年。确实又大又厚一本,462页符合¥460的定价,首页是肖全的亲笔签名,落款是2017年8月1日。下单后,问了店铺客服,说是印了2000册。2020年4月14日我收到这本书,看来并不热销。这是我买的第一本摄影画册。 谈起这本书,多说点。这并不是《我们这一代的》第一版,90年代初版,这本是14年出版,相比之前的版本,增加了照片,著名的“易知难”就在新增的照片中,肖全在画册的序中说,之前由于审稿不是自己,有好友的照片和个人很喜欢的照片未能收录,因此这一版了却这些遗憾。 ##一点思考 全书的主要内容分成了两部分:历史的语境、历史的肖像。前者按照历史事件整理照片,除照片名称和日期外,别无事件的具体信息。后者,则是按照人物进行归档,每个人物一张肖像照片外加一段对拍摄情景或人物的描述文字。听网上说,好的摄影作品不需要摄影师解释太多,但我还是对历史的肖像有更多的兴趣,对每个人背后的故事更感兴趣,配上文字的讲解,我觉得这一帮人的肖像才能够活过来。最近的肖像是96年拍摄,最远的追溯到85年,这不是一个离我很近的年头。我92年出生,画册中的人物,一半未曾听过,一半只知道他们在21世纪的故事,对于这些人,我要称作“他们那一代”。 看完《我们这一代》,我不再觉得肖全是利用名人精英去拔高自己的摄影艺术。从他拍摄的方法来说,这不是我误认为的肖像摄影,打光、布景、拍出精致的照片,做一个无情的精美照片产出者。肖全会走近被摄者,试图了解他们,按下快门时,他已经触摸到了他们的故事。所以他最先的拍摄对象的是朋友,接着是朋友的朋友。有关拍摄情况的文字描述,最多的词就是经某某介绍来到某某家。他在拍摄之前,会给被摄者写信或者是朋友写信,约好时间前往拜访,是拜访而不是单纯的完成拍摄任务。他会和拍摄者聊天、喝酒,一同去买菜,参加朋友的聚会,借宿在家中,事情的结果往往是相聚甚欢,为什么是往往,因为也有例外,例如,诗人芒克对于24mm的镜头的畸变表示不满,肖全在书中表示了歉意,说努力挣钱能够买上更专业的镜头。 从主题上来说,拍摄这一代人,指的是生于毛时代长于邓时代的人,选择文化界的精英是没有错的,于情于理,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代表。在那个众多领域都是从0到1的时期,普通人也是具有那个时代人追求理想、向往纯粹、热爱自由的那股精神,但时代的精英总是比普通人身上更容易发现这些品质,更容易突出这个时代。肖全有条件也有能力通过记录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去记录那个时代。 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,摄影作品或者我们日常拍摄的照片,放在岁月的长河中,经过时间的洗涤,愈发珍贵。这也在提醒我,多拍些,多记录。相比较于画质,更应注重故事。 ###最后是一些画册的图片:     